鐵旅融合新篇,中老鐵路繪就跨境旅游新畫卷
日前,載有340多名游客的中老鐵路國際旅游列車Y26/7次從昆明站緩緩駛出,一路向南,前往老撾首都萬象。這不僅是中老鐵路開行的首趟普惠型國際旅游列車,更是區(qū)域互聯(lián)互通、鐵旅深度融合發(fā)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適老改造,普惠列車傳遞民生溫度。中老鐵路首趟普惠型國際旅游列車的開行,以“適老化改造”為切入點,展現(xiàn)了鐵路服務的人文關懷。車廂內防滑地面的鋪設、緊急呼叫器的增設,這些細節(jié)設計并非簡單的設施升級,而是對老年群體出行需求的深度回應。當旅游市場普遍追求“速度”與“效率”時,這趟列車選擇“慢下來”,通過全流程服務覆蓋吃住行,讓銀發(fā)族在安全便捷中感受旅行的溫度。這種“服務升級不加價”的普惠理念,打破了傳統(tǒng)旅游產品“高端即昂貴”的刻板印象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“發(fā)展為了人民”的初心。
資源串聯(lián),一條鐵路激活文旅經濟動脈。中老鐵路的開通,讓云南與老撾的旅游資源從“散點分布”轉向“線性聯(lián)動”。從昆明的滇池風光到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,從瑯勃拉邦的千年佛塔到萬象的湄公河畔,這條鐵路如同一條絲帶,將560余處景點串聯(lián)成珠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沿線分布的9處世界自然遺產與26處世界文化遺產,構成了獨一無二的“文化走廊”。當游客乘坐列車穿越國境,不僅是在空間上移動,更是在歷史與現(xiàn)代的時空中穿梭。這種“鐵路+文旅”的融合模式,為區(qū)域經濟注入了新動能,讓“綠水青山”真正轉化為“金山銀山”。
多元選擇,普惠與品質共筑跨境新體驗。從2023年4月國際旅客列車開行至今,中老鐵路已形成“普惠+品質”的雙軌格局。一方面,普惠型列車以高性價比吸引銀發(fā)群體,通過靈活調整行程、提供全程導游服務,讓跨境旅行不再“高門檻”;另一方面,品質型“星光·瀾湄號”列車則以高端定制服務滿足差異化需求。這種“雙輪驅動”的策略,既體現(xiàn)了市場細分的前瞻性,也彰顯了鐵路部門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”的擔當。當不同年齡、不同消費層次的旅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,鐵路的公共屬性與商業(yè)價值便實現(xiàn)了有機統(tǒng)一。
互聯(lián)互通,鋼鐵動脈鋪就命運共同體之路。中老鐵路的意義遠不止于交通便捷。它像一條鋼鐵紐帶,將中國與老撾緊密相連,讓“山同脈、水同源”的地理親近轉化為“民相親、心相通”的情感認同。當一列列火車滿載游客穿梭于兩國之間,帶來的不僅是旅游收入的增長,更是文化交流的深化與民心相通的鞏固。這種“硬聯(lián)通”與“軟聯(lián)通”的結合,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。未來,隨著中老鐵路與中泰鐵路等項目的銜接,一條貫穿中南半島的“黃金旅游通道”將呼之欲出,為區(qū)域一體化發(fā)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從適老化改造的細節(jié),到文旅資源的整合;從普惠列車的溫情,到命運共同體的愿景,中老鐵路用一趟趟列車書寫著新時代鐵路發(fā)展的答卷。它告訴我們:真正的進步,不在于速度有多快,而在于能否讓每個人共享發(fā)展的紅利;真正的創(chuàng)新,不在于技術有多先進,而在于能否以人文關懷溫暖人心。當鋼鐵動脈與綠水青山相遇,當普惠理念與品質服務交融,中老鐵路正以獨特的姿態(tài),引領著跨境旅游的新潮流,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美好圖景。(郭婷婷)
【廣告】(免責聲明: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(yè)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(fā)布,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。本文所涉文、圖、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。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、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亦不構成任何購買、投資等建議,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。)本文為轉載內容,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原著作權人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本網進行刪除。
責任編輯:李敏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