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華章|江河為證,讓青春在實干報國中奔涌
10月12日晚,“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”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河海大學啟幕。
當“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”的旋律在河海大學響起,一堂以網為媒、以水為介的大思政課,正用最鮮活的故事、最滾燙的情懷,為當代青年勾勒出奮斗的坐標。從河海水利人“治水興邦”的赤子心,到劉老莊連、紅旗渠傳承的堅守魂,從長江生態(tài)守護者的責任擔當,到奧運健兒、“村超”球員的熱愛堅守,這堂特殊的課程,讓“愛國、青春、奮斗”不再是抽象的口號,而是化作可感、可學、可行的人生選擇,激勵著萬千青年以實干之姿,在祖國大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。
這堂大思政課的動人之處,在于它用“治水興邦”的百年傳承,為青年錨定了“把小我融入大我”的人生航向。“我飲河海一滴水,我獻祖國一生情”,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的話語,道出了一所百年學府與國家水利事業(yè)的深厚羈絆。建校 110 年來,30 多萬河海人如江河奔涌,扎根祖國各地水利一線:張建云院士帶領團隊研發(fā) 13 級泵站群,讓南水北調的江水“逆流而上”;鈕新強院士以大學“占座”的較真勁,筑牢三峽大壩的“千年屏障”;張金良因童年親歷黃河洪災,“治好黃河”的誓言刻進血脈,用古賢水利樞紐讓黃河成為“幸福河”。這些故事里,沒有空洞的說教,只有一代代水利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的堅守。當 AI 技術讓鬢角染霜的“水利脊梁”與青春少年的自己隔空對話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人的成長軌跡,更是一代代中國人 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精神接力。如今,繆薇等年輕校友接過接力棒,在江都水利樞紐守護“南水北調總開關”,這正是“治水興邦”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的生動延續(xù)——青春的價值,從來都在為祖國需要而奮斗的征程中閃耀。
這堂大思政課的深刻之處,在于它用“堅守”的精神密碼,為青年注入了 “迎難而上、百折不撓”的精神力量。當劉老莊連的戰(zhàn)旗在現(xiàn)場展開,82 年前戰(zhàn)士們浴血奮戰(zhàn)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;當王宸一緊握沉重的旗桿發(fā)問“革命先烈的精神,你們忘沒忘”,臺下“永不忘”的齊聲回應,正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見證。而紅旗渠的故事,更讓“堅守”有了可觸摸的溫度:吳祖太用生命繪制設計圖,任羊成在懸崖上“飛來蕩去”排除險石,13 歲的張買江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成為護渠人,四代“紅旗渠人”李媛繼續(xù)講述著“拼出來、干出來、拿命換出來”的奇跡。這些故事告訴青年,所謂“堅守”,是面對艱難險阻時的不服輸,是面對時代考驗時的不退縮。正如河海大學學生王成哲所言,從紅旗渠精神中汲取的力量,能讓青年在任何挑戰(zhàn)面前都保持迎難而上的勇氣—— 這正是這堂大思政課給予青年的精神滋養(yǎng),讓“堅守”融進血脈,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火炬。
這堂大思政課的珍貴之處,在于它用“責任”的生動實踐,為青年指明了 “腳踏實地、知行合一”的行動方向。長江邊的江豚巡護員楊金海,從“打魚人”變?yōu)?ldquo;護江人”,見證了長江十年禁漁后江豚重現(xiàn)的生態(tài)奇跡;朗誦藝術家陳鐸、劉敏濤演繹的《長江之歌》,讓“話說長江,就是話說中國”的情懷激蕩人心。這些故事里,“責任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楊金海每天駐足眺望的身影,是無數(shù)青年為生態(tài)保護、為江河安瀾付出的實際行動。河海大學學生賈語卓“將課堂所學化作護水之行”的感慨,正是青年對“責任”的堅定回應——他們明白,前輩用汗水在太湖治理、南水北調等工程中書寫了擔當,而當代青年的責任,就是把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祖國、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,讓青春在解決真問題、干出真業(yè)績中綻放光彩。
從奧運冠軍張雨霏“不躍入水中,永遠不知道自己能游多遠”的拼搏,到 “村超”背后“眾志成城的中國速度”,再到宇樹科技創(chuàng)始人王興興用 200 元開啟機器人夢的熱愛,這堂大思政課還告訴青年:青春的華章,需要用“熱愛”作筆,用“奮斗”作墨,寫在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上。張雨霏為 30 歲仍站在奧運賽場的目標打磨技術,17 歲的“蘇超”球員嚴子航立志考上河海大學足球專業(yè)繼續(xù)拼搏,他們的故事印證了“不拼一把,怎會知道未來有無限可能”的真理。
這堂以“江河入懷”為主題的大思政課,是一堂關于“青春”與“報國” 的課程。它讓青年看到,無論是“治水興邦”的初心、“堅守”的精神,還是 “責任”的擔當、“熱愛”的奮斗,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——那就是把個人的青春理想,融入祖國發(fā)展的壯闊洪流,用實干報國的行動,讓青春與祖國同行。正如奔騰的江河終將匯入大海,當代青年也必將在實干中成長,在奮斗中升華,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的江河里、土地上,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。(郭元鵬)
責任編輯:鄧宇
